西安市地震局西安市应急管理局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印发《关于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应急管理、教育、科技、科协及防震减灾工作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的防震减灾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提高市民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抵御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根据陕西省相关部门印发的《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精神及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市地震局、市应急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制定了《关于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贯彻落实。

 

 

                                                西安市地震局 西安市应急管理局 西安市教育局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9年4月26日








附件:

关于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全市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提升市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提高全市抵御地震灾害综合能力,现就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防震减灾科普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常态减灾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两个坚持”,落实“三个转变”,全面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提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有效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的现实需求。我市地处汾渭地震带西南端,地质构造复杂。有关研究表明,关中地区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我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也面临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迫切需要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提升防震减灾科普软实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全面落实《西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弘扬防震减灾科学精神,传播防震减灾科学思想,倡导防震减灾科学方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期待更加迫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防震减灾事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地震安全已成为人民安全需求的重要方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西安地震灾害风险必将更加突出。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防震减灾科普必须紧密围绕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创新科普方式,打造科普宣传品牌,创作科普精品,构建科普新格局,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二、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培育防灾减灾文化,增强公众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意识和主动性,切实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和应急避险技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5年,建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格局,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创新化、协同化、社会化、精准化。

——防震减灾科普主题更加突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为主线,更加关注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普及地震灾害“防的知识、抗的方法、救的技能”,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倡导与地震风险共处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防震减灾科普产品更加丰富。综合运用政府推动、市场参与等手段,激发防震减灾科普创作活力。加强资源开放共享,探索推行政府购买防震减灾科普创作服务,形成适应不同群体需求,满足科学防震、科学避震、科学减灾要求,集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防震减灾科普系列产品。

——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大幅提升。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各地科技场馆建设内容,积极推进防震减灾流动科普馆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信息化,建设防震减灾科普资源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提高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覆盖面。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有效利用全社会科普资源,加快完善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科普工作激励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断完善部门联合协作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格局,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三、全力提升防震减灾科普能力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综合运用政府推动、市场参与等手段,激发创作研发活力。加强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建立防震减灾科普项目化管理模式,创作一批适应不同对象、应用于不同场合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实施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计划,积极探索推行政府购买防震减灾科普创作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作基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科普宣传系列微视频、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等。建立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激励机制,将举办各种活动产生的优秀科普作品纳入西安市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库。

加大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标准化的集研学、参观、体验和训练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探索建设西安市防震减灾流动科普馆,满足特定场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需要,提升宣传效果。积极推动将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各级科技馆改扩建建设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数字科技馆、教育培训基地、科普惠农服务站、地震观测台站、学校和社区科普馆等。

四、努力创新防震减灾科普方式

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互联网+”。依托各级防震减灾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微博,充分借助“西安发布”、今日头条、美篇、抖音等传播平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拓宽移动互联网科学传播渠道,提升防震减灾科普传播方式现代化水平。

丰富科普活动方式。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活动,创新方式,集中做好“科技之春宣传月”、“5·12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等重点时段的科普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探索在公益电影进社区、进农村活动中,播放防震减灾影片和科普宣传片。结合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家庭。引导企业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等科普活动。开放各地防震减灾科普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方式,进一步提高宣传效果。继续开展“平安中国”、“新华小记者走进地震局”等活动,营造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浓厚氛围。

五、着力构建防震减灾科普新格局

加强部门合作。探索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各级应急管理、地震、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要加强协调,搭好平台、做好服务,在作品创作、资源共享、科普培训、重大活动、科普场馆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密切合作,合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落实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的相关政策、标准和准则,搭建协调服务平台,挖掘社会资源和市场主体潜力,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充分利用街道、居(村)委会、教育、民政等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探索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政府购买防震减灾服务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科普支撑能力。

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应急管理、地震、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部署要求,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强化科学统筹,科学把握防震减灾科普特征规律,进一步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防震减灾科普新局面。

强化政策保障。落实中省支持科普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各方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建立防震减灾科普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调查评估;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激励机制,将防震减灾科普纳入防震减灾工作表彰奖励范围;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多元投入机制,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

整合人才资源。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才建设,鼓励和支持知名学者、科研技术人员参与科普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防震减灾科普领军人才,引导社会志愿者投身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实践,建

立专兼结合的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加大科普队伍交流培训力度,尤其加强对现有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校园防震减灾辅导员、全市地震行业工作者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