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实施意见》解读

《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已于近日印发。为做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同志对《实施意见》的编制背景、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解读。

一、编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升地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加强震情监测,加强地震预报研究,科学研判震情,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损失。

中国地震局党组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提升防震减灾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始终把地震监测预报作为中国地震局的核心职能职责。2018年以来,先后制定印发《中共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明确了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对地震监测预报业务转型升级作出战略部署。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履行防震减灾核心职能职责,中国地震局党组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聚焦提高地震预报整体水平和短临预报准确率,以最大限度解决我国地震监测基础薄弱、地震预报整体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人才队伍与业务发展不适应等方面问题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方向。

二、编制过程

编制工作于2020年9月启动,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同志多次听取汇报并就相关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实施意见》编制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明确编制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防大震、抗大灾为重点,健全完善地震监测预报责任体系,优化地震监测预报业务布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科技支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监测预报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深入开展调研。2020年9月至10月,编制组先后赴台网中心、四川局、山东局等多个局属单位,围绕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与业务人员座谈研讨,广泛听取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基层监测预报业务人员意见建议,深入分析地震监测预报业务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以问题倒逼改革,进一步明确未来3-5年发展方向,为《实施意见》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专题研讨、印发征求意见函等方式,充分征求各省级地震局、各直属单位和机关各内设机构意见建议,认真听取社会各方人士对地震预报工作的意见。修改完善后再次征求台网中心、预测所、四川局、云南局等监测预报业务重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地震局老领导、老专家意见建议,并进行反复修改完善,确保《实施意见》的前瞻性和可行性。

2020年12月29日,《实施意见》经中国地震局第43次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于2021年1月5日印发。

三、主要考虑

《实施意见》强调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突出任务要实、措施要实、确保取得实效,兼顾当前科学认识和实际可操作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要作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目标,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地震长中短临预报一体化。深化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科学认识,发展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科学思路,多路并进构建技术方法体系,规范业务流程,强化逐级指导与紧密衔接,着力提升地震预报科学水平。

三是坚持科技引领与开放合作。加大开放会商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优势和专家作用,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方法协同攻关,创新新时代群测群防工作,以科技创新驱动地震监测预报业务进步,探索地震短临预报新途径。

四是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并发展国家、省、市县地震部门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统筹发挥地震部门专业优势和地方政府行政优势,统筹地震观测异常和宏观异常,加强地震短临预报实践,力争取得减灾实效。

四、主要任务

《实施意见》重点是围绕健全责任体系、完善业务体系、强化决策服务、夯实监测基础、加强科技支撑、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等7个方面25项具体任务进行阐述。

健全完善责任体系。遵循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确保职责界面清晰的原则,明确了中国地震局和省级地震局的领导责任,国家级业务牵头单位、省地震台分别承担全国性和区域性监测预报业务责任,地震监测中心站负责辖区监测预报相关工作,局属研究所承担科技支撑责任,充分体现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工作机制。

构建完善长中短临预报业务体系。坚持地震长中短临预报一体化发展思路,既注重多路并进发展完善各自相对独立的技术方法体系,也注重地震长中短临业务逐级指导与有机衔接。

加强地震预报决策服务。以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为出发点,完善地震长中短临预报服务产品,统筹地震部门专业优势和地方政府行政优势,积极推动将地震预报产品转化为实际减灾行动。

夯实监测工作基础。加强基础观测探测,夯实强震危险源识别资料基础,加强流动地球物理场和地下流体等震情跟踪监测,提升短临异常捕捉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群测群防工作。

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科技支撑。依托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加强地震预报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方法研发及业务转化,建设完善地震会商技术系统。

健全完善监测预报工作机制。继续深化会商制度改革,完善年度危险区确定和短临跟踪技术方案,完善分级分类异常现场调查核实机制,健全市县专群结合工作机制。

加强地震人才队伍建设。遴选首席专家和领军人才,组建国家级地震预报分析首席专家团队,健全业务培训交流机制,对成功作出重特大地震短临预报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专项奖励政策。

五、贯彻落实要求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要扎实推进并确保取得成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中国地震局党组负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组织协调与监督检查。省级地震局党组负责本行政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政策保障和投入力度。

二是压实岗位责任。国家级业务单位、省地震台落实岗位责任,各相关单位或部门主要负责人加强组织管理,细化任务分工,制定具体措施,建立进度台账,实行定期督促检查制度。

三是加强动态评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紧盯工作进度,全程跟踪、定期评估,将各单位地震监测预报主要任务推进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推进并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