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西安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西安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陕西省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西安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本规划是引领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安排防震减灾重大项目和投资,指导区县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防震减灾发展现状与环境

一、地震灾害背景

我市位于渭河强震带的南段,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据统计,有史记载以来,全市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6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2次。1556年华县8级特大地震造成83万人死亡,西安地震烈度达Ⅷ度。2008512汶川8级特大地震波及我市,造成我市27人死亡,2696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17.91亿元。

2006年西安地区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2006—2020年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西安处在高烈度地区。汶川地震后,鄂尔多斯周缘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明显升高,我市所处的汾渭地震带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市地震形势复杂而严峻,若发生破坏性地震,甚至发生一次强有感地震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将十分巨大。

二、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是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建设完善了数字地震监测台网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地震监测精度,西安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速报时间缩短到10钟以内;二是城乡抗震设防能力不断加强,重大建设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进以应急预案、救援队伍、技术系统、避难场所、物资储备等为核心内容的救援救助体系建设;四是防震减灾科技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字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防震减灾各个领域;五是防震减灾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西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列入了市人大立法调研计划;六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日益深入,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互救技能不断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汶川地震警示我们,我市的防震减灾基础还比较薄弱,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一是意识薄弱,对地震灾害心存侥幸,防震减灾事业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健全,基础能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监测预报水平还比较低,捕捉地震前兆特别是短临前兆信息的监测网络还不健全,烈度速报网络还是空白,预警系统还没有建立。三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还没有全面落实,交通、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抗御大震巨灾能力不足,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尤为薄弱。四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基础薄弱,地震现场人员搜救和应急处置、基础设施抢修、医疗卫生救援等专业力量相对薄弱,应急通信装备不足,物资储备难以满足抗击大震巨灾的要求。五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服务产品、标准、方式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体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和物资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六是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素质不高,普遍缺乏防震救灾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四、发展环境

(一)党和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有新要求。汶川地震后,各级党委、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更加重视和关注,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防震减灾法》修订实施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了法定责任的落实,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部署,加大投入,要求各级地震部门在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工作有新需求。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当前,我市已进入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时期,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快速推进,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在社会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测、推进基础探测、强化救援救助等地震安全保障措施,不断提升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能力。

(三)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工作有新期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更加珍视生命安全,更加重视生存空间的安全,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政府能够加强监管,使住宅空间更为安全;希望政府能够高效应对地震灾害,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希望政府第一时间及时救助,生活得到安置;希望获得防震减灾信息,能够及时掌握自救和避险技能。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参与应急演练、参与志愿者工作、组织民间救援团体等防震减灾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防震减灾工作必须顺应民众的减灾需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以“监测广覆盖、预报显时效,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结实,灾情快获取、救助更及时,科技再创新、服务更有力”为基本要求,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加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市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全面实现防震减灾2020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防震减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安排和部署,各级地震部门统筹管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面规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二)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客观评价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在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按照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战略,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三大工作体系,促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发展。

(三)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部署,使防震减灾工作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尤其是与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相适应。

(四)坚持合理布局、合力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省、市防震减灾目标,结合市情和震情,科学制定规划目标和任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防震减灾工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合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五)坚持立足服务、创新发展的原则。把握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新要求,服务政府决策、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追踪地震科技发展前沿,努力把防震减灾最新建设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超前谋划,不断探索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

三、发展目标

2015,地震监测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监测系统;地震预测预报系统不断完善,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系统15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新建、改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不断提高;推进预警系统示范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基本建成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健全调用和协调机制,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显著提升,基本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

第三章  发展重点

一、工作布局

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地震综合监测系统,建立西安市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实施地震安全基础工程,开展震害预测、地震小区划、抗震性能鉴定基础性工作和研究;基本建立农居(社区)抗震设防管理体系;建立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开展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平台及示范工程;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装备水平;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继续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深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区县,率先实现防震减2020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规划和优化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系统,建设MODIS星遥感热红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系统,提高地震灾害信息的快速获取能力。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引进消化地震预测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开展地震综合观测和预测预报实践,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完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加强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工作的重要作用。

加强地震信息共享与服务。建设区县级地震信息中心,提高地震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开展西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将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性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审查和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严格对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在编制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时,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严禁在地震断裂带规划新建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三层以上(含三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扶贫移民、工程移民、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农居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强化宣传引导和示范试点,逐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

地震安全农居(社区)示范工作。全9区每个区建设10个地震安全示范农居(社区),至少有2个达到省级地震安全示范农居(社区)标准;高陵、周至、户县、蓝田县每个县建设5个地震安全农居(社区)示范工程。通过示范项目,有效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开展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易燃易爆易泄漏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重大建设工程以及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采取除险加固措施,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市城市建筑物抗震普查资料数据库。

加强学校医院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在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鉴定和加固。建立健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统筹安排各项防震避险措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继续开展基础性探测工作。开展震害预测工作,全面排查各类建筑物、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抗震设防隐患,及时除险加固。实施沣渭新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潼区、蓝田县、高陵县、周至县地震小区划工作。

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科普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通过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全面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水平。

(三)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完成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支撑。通讯部门做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确保震后通讯保障工作。抓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完善与落实,实现应急演练常态化,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西安市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地震专业救援培训;发挥企业技术和装备优势,建立地震灾害企业救援队;加强地震应急现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照《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015年,在城市人口密集区除2010年已建设完成的10处示范工程(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区各2处)外,再建设94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一类避难场所13处、二类避难场所65处、三类避难场所16处),人均避难面积约2.5平方米。为广大民众地震应急避难提供安全保障。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加强市、区县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和城市救灾物资储备站,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等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实现专业储备和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

(四)地震科技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工作,提高地震监测及响应、灾情获取、震灾评估、救援救助能力。加大数字地震监测、地震预警、隔震减震等防震减灾实用技术的引进力度,加强防震减灾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提高科技进步对防震减灾的引领和保障能力。应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开发和建设地震信息公共服务技术系统,实现地震监测产品产出、震害防御基础探测资料、地震应急数据信息和地震科技成果的全方位共享,提高防震减灾信息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第四章  重点项目

一、西安市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与完善

(一)西安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系统建设

通过强震动的实时监测,实现强地震的地震烈度速报,为政府地震应急反应决策、震害快速评估和震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初步建设西安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系统。

(二)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系统升级改造

为切实提高我市的地震监测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原有的数字化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三)建设MODIS卫星遥感热红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为西安市提供覆盖西安市、关中地区以及晋陕豫交界区等主要断裂带的热红外异常数据,为西安市的地震监测增加新的手段和方法,直接为西安市的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技术研究服务,提高西安市的地震灾害综合监测和防御能力。

二、基础建设项目

(一)地震小区划项目

开展沣渭新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潼区、蓝田县、高陵县、周至县地震小区划项目工作:指出场地对建筑物抗震的有利和不利程度,提出峰值加速度、场地卓越周期、加速度反应谱等一系列设计地震动参数指标,完善城市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一般建设工程提供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

(二)西安市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系统建设

拟在西安市建成区范围及郊区县城城内开展工作,涉及面积约400km2(不含阎良区城区约25km2范围区域)。按照国家规定的甲级(城市区采用甲级,郊区及县城采用乙级或丙级)工作技术要求进行震害预测、震害损失评估及防震减灾对策研究和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三)西安市医院公共设施抗震性能鉴定

通过对西安市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和抗震安全性鉴定,给出其安全性等级,并依据安全性等级提出拆除或加固建议方案。

(四)滑坡体地震危险性评价

开展地震地质灾害普查,通过地震诱发滑坡的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建立地震诱发滑坡数学模型,对普查区的滑坡体潜在危险性做出评估,为避险和防治提供依据。

(五)西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条例立法

2010,市人大再次将《西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列入了立法调研计划。根据西安市的实际,制定西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对西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三、地震紧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

(一)西安市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各区、县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基本建成,重点区域地震救援队伍得到加强,为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建设

组建现场工作队伍,购置完善工作装备和生活装备,加强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与交流,加强拓展训练和演练,熟练使用装备,地震应急时及时到达现场并展开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震灾造成的损失。

(三)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为西安市政府和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提供进行抗震救灾指挥服务的技术支撑系统,具有震情和灾情信息获取、快速评估、信息通告、动态显示、信息查询、辅助决策、命令发布等功能,并为地震应急指挥的“通信畅通、现场及时、数据完备、指挥到位”提供技术保障。“十一五”期间,已投资完成了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开展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硬件平台建设。

四、防震减灾宣传

(一)防震减灾公益宣传产品开发 

1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作品制作。在做好地震基本知识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普及宣传的基础上,策划、设计、创作一批高水平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品,利用各种手段对社会公众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防震减灾意识。主要制作《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动画片》和《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漫画读本,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2西安市防震减灾简明读本》编制。介绍近几年我市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情况、地震构造背景和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给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等方面的知识,使民居防震减灾知识、特别是工程建设防震保安知识家喻户晓,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区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为大力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危机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各区县要对有较好基础的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等场所进行改造升级,将其建设成为能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声、光、电、振动等高新技术,具有地震灾害演示系统、物理展示系统和地震模拟振动台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作为向公众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的场所,形成层次分明、协调一致、覆盖全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网络。

(三)西安市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防震减灾部分)建设

西安市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地处长安区滦镇西安市工读学校,占地面积95亩,总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000万元,建成后将满足1500名师生同时开展课外实践、军训等活动的食宿和场地需求,年接待师生3.5万至4万名。我市各级中小学均将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封闭式军训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拟在西安市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增加防震减灾科普内容,使其具备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地震体验、地震模拟等功能

(四)西安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各区县要继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加大对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的力度,每个区县要创建10所区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0%达到市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标准,确保创建1—2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五)西安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西安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不单独建设,依托“西安市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或市科技馆一并建设,作为“西安市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或市科技馆的组成部分,更能体现资源的整合。展馆主要分资料图版展示、实物及模型展示、多媒体、游戏互动四个区。通过宣传地震科普知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防震避震、识别地震谣传和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我市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形成防震减灾工作的合力。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健全工作机构

各区县要从当地防震减灾实际出发,依法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加强区县基层防震减灾力量,保证必要的人员编制和工作条件,健全工作机制,保障防震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保障规划任务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三、切实落实责任

防震减灾工作涉及面广,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标准和责任,把任务分解到部门,制定工作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要落实到责任单位,列入工作计划,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四、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使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努力建立起社会参与、多渠道的防震减灾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五、推进法制建设

要认真总结防灾减灾工作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性防震减灾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政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职能出发,针对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抗震设防、应急救援等政策措施,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稳定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指导思想,根据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树立人才强业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紧紧围绕全省防震减灾中心工作,优化提升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的政策制度,建成一支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各级政府要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发展规划,完善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体系。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抓紧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实现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



西安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起止年限

投资来源

项目实施单位

西安市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与完善

1

西安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系统建设(一期)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台网中心及27个子台建设。

2011—2012

市财政

市地震局

2

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系统升级改造

对原有的数字化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20151

—201512

市财政

市地震局

3

建设MODIS卫星遥感热红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建设MODIS卫星遥感热红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为西安市提供覆盖西安市、关中地区以及晋陕豫交界区等主要断裂带的热红外异常数据直接为西安市的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技术研究服务。

20121

—201212

市财政

市地震局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起止年限

投资来源

项目实施单位

基础建设项目

1

地震小区划项目

沣渭新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地震小区划:指出场地对建筑物抗震的有利和不利程度,提出峰值加速度、地震动持时、场地卓越周期、加速度反应谱等一系列设计地震动参数指标,完善城市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一般建设工程提供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

20112015

各区自筹

沣渭新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

临潼区、蓝田县、高陵县、周至县地震小区划。

省、市、

区县财政

 

2

西安市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系统建设

西安市建成区范围及郊区县城城内开展工作,涉及面积约400km2。进行震害预测、震害损失评估及防震减灾对策研究和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20122015

市发改委

市地震局

3

西安市医院公共设施抗震性能鉴定

对西安市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和抗震安全性鉴定,给出其安全性等级,并依据安全性等级提出拆除或加固建议方案。

20122014

市公共医疗卫生类项目经费

市卫生局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起止年限

投资来源

项目实施单位

基础建设项目

4

滑坡体地震危险性评价

通过地震诱发滑坡的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建立地震诱发滑坡数学模型,对普查区的滑坡体潜在危险性做出评估,为避险和防治提供依据。

20112015

市国土资源局

市国土资源局

5

西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立法

制定《西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对西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20112015

市财政

市法制办牵头,市规划局、市建委、市地震局参与

6

地震安全农居(社区)示范建设

全市9区每个区建设10个地震安全示范农居(社区);高陵、周至、户县、蓝田县每个县建设5个地震安全农居(社区)示范工程,达到市级以上地震安全示范农居(社区)标准。

20112015

区县财政

区县地震主管部门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起止年限

投资来源

项目实施单位

地震紧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

1

西安市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各区、县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基本建成,重点区域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厂矿、学校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

20112015

市财政

市地震局

2

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建设

组建现场工作队伍,购置完善工作装备和生活装备;加强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与交流;加强拓展训练和演练熟练使用装备。

20121201212

市财政

市地震局

3

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开展应急指挥场所的建设,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部硬件平台的建设,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通用软件采购,完成区县灾情上报系统。

20112013

市工信委

市地震局

4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建设94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一类避难场所13处、二类避难场所65处、三类避难场所16处),人均避难面积约2.5平方米

20112015

区县财政

各区县政府实施,市应急办、市建委、市市容园林局、市地震局、市规划局等配合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起止年限

投资来源

项目实施单位

防震减灾宣传

1

防震减灾公益宣传产品开发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作品制作,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动画片》和《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漫画读本》的制作;《西安市防震减灾简明读本》编制。

20112013

市财政

市地震局

2

区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各区县要对有较好基础的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等场所进行改造升级,将其建设成为能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声、光、电、振动等高新技术,具有地震灾害演示系统、物理展示系统和地震模拟振动台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20112015

区县财政

各区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3

西安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每个区县要创建10所区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0%达到市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标准。

20112015

区县财政

各区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4

西安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西安市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或市科技馆建设。展馆分资料图版展示、实物及模型展示、多媒体、游戏互动四个区。

20112015

市财政

市地震局

5

西安市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防震减灾部分)

在实践活动基地内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内设地震小屋、图片展览、虚拟翻书、动画演示、救援演习、地动仪内部结构等。

20112015

市财政教育经费

市教育局